作者: ‖ 時間:2015-8-10 ‖ 來源:www.yjcooling.com ‖ 點擊:924
去年夏天,在德國總理默克爾、中國總理李克強的共同見證下,青島中德生態園被動房項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約,標志著中德合作由傳統領域邁向現代服務業、工程設計和研究應用領域。這也讓被動式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在中國進一步升溫,成為各界從上到下關注的焦點。它將給暖通行業帶來什么?尤其將給未來建筑供暖方式帶來哪些影響?
在今年7月29日舉辦的第二屆中國供暖財富論壇暨舒適家居行業盛會上,住建部專家顧問、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院長徐偉做了《零能耗建筑帶來供暖方式的變革》的演講,指出了近零能耗建筑帶給供暖方式的5大變革方向。
一、近零能耗建筑在全球發展背景
先看歐盟。歐盟于2012年通過了《能源效率指令》,在其中歐盟提出了“3個20%”的目標,提高能源效率是其中之一。三個20%是指在2020年之前,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20%,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20%,使能源的最終消費量比2005年減少20%。
在歐盟20-20-20建筑能效指令下,歐盟各國結合自身條件指定了相應的近零能耗建筑發展目標。比如,德國提出在2020年無需使用化石燃料,丹麥提出在2020年比2006年建筑能耗降低75%,芬蘭則將在2015年執行被動房標準,英國希望在2016年實現零碳排放,法國更是希望在2020年建筑能實現對外供能(而非現有需要外部對建筑供能)……
而在美國,美國聯邦零能耗、高性能綠色建筑行政命令13514(奧巴馬總統發布于2009年10月5日)指出,到 2020年使得凈零能耗住宅市場化,到2025年實現商業凈零能耗建筑在低增量成本運營,到2030年 100%的新建聯邦建筑達到 NZE 的目標。
在亞洲韓國,則出臺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,直到2020減少建筑行業26.9 % 的溫室氣體排放,2025年實現零能耗住宅。
二、近零能耗建筑帶來供暖行業的挑戰
徐偉院長簡要介紹了美國、韓國、德國、中國等國典型的近零能耗建筑的案例,比較了中國和德國被動式建筑標準,并從示范工程得出零能耗建筑技術路徑:
一是準確的建筑負荷及能耗預測;
二是被動式建筑設計降低負荷;
三是高性能建筑能源系統;
四是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設計;
五是零能耗監控、調試、運行策略。
對暖通人尤其供暖人來說,徐偉院長呼呼大家關注近零能耗建筑發展對供暖行業的變革挑戰:
一是可以不再需要傳統的集中供熱(目前供暖行業尤其北方做供暖的人該怎么辦?)
二是在現行建筑節能標準基礎上節能80%左右(我們該如何去實現這個艱巨的目標?);
三是現有先進技術和高端產業的集成;
四是適度提高室內舒適度(尤其北方地區);
三、近零能耗建筑對供暖行業變革
近零能耗建筑或提高建筑能效乃大勢所趨,供暖行業該如何擁抱這種變革呢?徐偉院長提出了幾點建議:
一是明確定義,設定發展路線圖。供暖行業要明確近零能耗建筑,并不斷研究新技術,優化系統,指定出達成近零能耗建筑的路線圖。
二是大幅度降低供暖熱強度,改變傳統供熱方式。
三是不斷提升HVAC系統能效,使系統更加節能。
四是具備條件的建筑,鼓勵采用可再生能源。
五是供暖的精細化供給和智能控制,減少供暖熱量的浪費和損失。
目前,關注、研究和實踐近零能耗建筑的機構和個人越來越多,對此,徐偉院長還呼吁大家通過市場競爭和擴大規模,提升近零能耗建筑的性價比,從造價上使之“更親民”,同時,中國的近零能耗建筑不能照搬國外的做法,應當注重健康和節能雙重需求,應當充分考慮中國氣候特點、居民生活習慣、考慮不同地區差異,適應中國建設管理程序,并能對接中國法規和建筑標準體系。
徐偉院長最后強調,近零能耗建筑已成為國際新的發展趨勢,各界尤其供暖行業應當給予特別的重視和關注。